首页 > 正文

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我的“军令状”:让每户都不止一条增收路

2020-11-26 19:35 | 来源: 中国记协网
【字号: 打印  
Video PlayerClose

  辽宁日报社李万东:

  6年扎根乡村,助乡亲们“造血”脱贫

  “记者书记”档案

  李万东,1980年2月出生,辽宁日报社驻葫芦岛记者站记者。2014年8月起,作为辽宁报刊传媒集团(辽宁日报社)定点帮扶建昌县素珠营子村工作队成员,任第一书记。


  6年前,胸怀激情、心有忐忑,一头扎进农村。6年来,看着脱贫攻坚的效果,深感有幸见证扶贫历程,更有幸能参与其中。

  2014年,按照辽宁省委组织部、辽宁省扶贫办要求,承担建昌县素珠营子乡素珠营子村帮扶任务的辽宁报刊传媒集团(辽宁日报社),组建驻村工作队。当年8月,工作队入村开展工作,我担任驻村“第一书记”。

  “以前跑新闻也天天下基层,当了‘第一书记’才知道,什么是真正的基层……”在驻村日记里,我详细记录着进村入户调查的资料。

  素珠营子村临近城郊,整村被列入县城规划区,所以不适合搞大规模设施农业、有污染的小型畜禽养殖。多年来,这里虽然临近城郊,乡亲们却基本以种植大田为主要收入来源。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出,收入普遍偏低。

 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硬任务,更是“军令状”,不仅要决战,而且要决胜。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0多,怎样让大家有效增收,需要想对法子、找对路子。

李万东(左)和村干部研究集体经济增收方案。

  作为驻村干部,在走村入户为贫困人口出谋划策时,我也对致贫原因做了归纳:有的是由于家里老人孩子多、劳动力少;有的是因为大病重病、意外事故所致;一些则是贫困户自身缺少劳动技能或水平低下,加上进取心不强,使他们在脱贫边缘地带徘徊。

  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是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具有摆脱贫困的底气和能力。办法总比困难多,我坚信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想事情、做工作,一定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和发展态势有所作为。

  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。”强化党建引领这一根本,我首先从完善基础入手,积极开展村级党建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

李万东(左)入户和养殖户探讨增收办法。

  刚进驻时,村部连牌子都没有。经过多次到单位争取支持,先后帮助素珠营子村完成党建“十有”建设,购置会议桌椅、办公用品,硬件设施逐步完备。几年来,我们还按照上级要求,按规范开展组织生活,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、促进安定和谐的能力建设。如今,素珠营子村“两委”已经成为一支团结务实、战斗力强、服务水平高、群众认可的集体。

  精准脱贫由蓝图变为现实,需要切实可行的精准施策办法,而且要做到“一户一策、精准施法”。注重项目帮扶,让乡亲“能造血”,几年来,我根据素珠营子实际村情、民情,通过自筹资金和协调外部支持,根据贫困户劳动能力、农技水平,合理安排项目。目前已成功培育养牛、养羊等脱贫项目。此外,根据素珠营子村地处城郊的优势,还重点培育庭院经济,让百姓通过出售蔬菜、水果增收。近两年来,都邀请辽宁省农科院专家,到村里开办农业科技大讲堂活动,让群众获得真知,取得良好效果。

经过多年培育,李万东所驻的素珠营子村养牛项目渐成规模。

  开展驻村帮扶工作,在内部挖潜外,还要外部开源。我广泛联系社会化帮扶,努力协调社会资源,让各类项目、资金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。经过沟通协调,已先后在素珠营子村开展给老年人查体赠药、给养殖户送技术、捐赠图书、组织月嫂技能培训、法制宣传、医疗扶贫等多项活动。

脱贫攻坚,党建为先。图为素珠营子村举办党日活动。

  用实际行动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。由于报社党委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,倾力投入,加之四方求助援军,素珠营子村获得的直接投入与帮扶物资,总额超过340万元,每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增收路径。通过项目带动和鼓励贫困户自我努力,全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,村民收入显著上升,减贫工作成效明显。2016年底,整村实现脱贫摘帽,目前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。

  驻村6年,我的感触是,投身于扶贫决不能找借口、存畏难。既要扎下身、沉下心,还要在行动上见真章。

  做记者时,我最喜欢新闻前辈范敬宜先生的一句话:“离基层越近,离真理越近。”

  驻村扶贫工作,可以说让我真正走近乡土,走近乡亲,实现真正的走基层、转作风。期间,我没有放弃新闻主业,而是利用工作间隙,尝试在报道中改文风、强“四力”。近年来,先后发表《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——来自建昌县脱贫一线的蹲点报告》等调研类稿件,也有《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》《公益之举人人可为》《小事不起眼却与百姓联系最密切》《扶贫贵在因地制宜》《农民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支持》等思考类文章,不少文章被中央媒体转载。扶贫干部通过新闻报道的独特“发声”,向外界发出扶贫“好声音”,营造了扶贫攻坚的“好气场”,起到了凝聚力量、鼓舞干劲的好效果。

  脱贫攻坚,现在是全党齐心、举国努力。做好扶贫帮困工作,是每个共产党人的职责所系。能参与到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变革之中,是人生的幸事,值得为之拼搏奋斗。

  接下来,我将和乡亲们一道,苦干加实干,共同创造素珠营子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。我想有一天也可以对自己说一句,“时光不曾虚度,人生此番值得!”(李万东)

  更多阅读: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︱一张登记表,让一筹莫展的我找到突破口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︱网络助学,400余爱心人士“结对”千名学子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︱鹦哥岭的绿水青山,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︱一万枝扶郎花订单,完成时间紧张得令人窒息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|马家洼村民,第一次在家门口打工挣了钱

  "记者书记"扶贫记丨一根黄韭菜,改变了宋亮村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20年后,我与母亲的接力扶贫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总书记同我视频连线,勉励为乡村带来新变化

  记者书记扶贫记 | 村民挑上“金扁担”,户均年增逾万元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小视频让赵庄村“联网”大世界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做“果果书记”,累却快乐着

  “记者书记”扶贫记 | 小小羊肚菌,引湖光村走出贫困“泥潭”

  本文内容由辽宁日报社提供,转发请注明来源为“中国记协”微信公众号。

责任编辑: 张爽
贺信
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450871